到目前為止,我出了1本書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、4本西班牙語教材,我完全同意「以出書為人生目標之一」,是各行各業專業人士都值得一試的選擇。
為什麼呢?寫書的過程,從發想到出版,每個步驟都是成長和進化:
一、決定書寫主題:
這個過程我可能就想了1-2年,畢竟每個人的專業領域都可以再細分,以語言教學來說,我可以寫怎麼教語言的書、收集各國學生的故事成一本書、我在國外求學&求職的書、語言教學職場故事的書。
最後我選擇了「教讀者如何學語言」這個主題作為第一本書,寫成了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,原因很簡單,這個主題能涵蓋到最多人的需求,人人都需要會學語言,但不是人人都需要會教語言或出國留學。第一本書的涵蓋市場越大,越有機會出第二本。
二、建立寫作習慣:
「為什麼你該寫一本書」這本書裡也有提到,人人都能最快做到的習慣建立,就是從部落格文章開始。
我個人的經驗,初期不需要太去在意文章品質、是否符合未來想出的書的主題,重點是要先建立寫作習慣,一種「有想法就想寫下來分享,要不然累積在心裡就是很難受」的FU,不要想說一下子就要跳到「又會固定產出、內容又精準」的程度,那樣難度太高了。
可以把出書的目標拆解為建立寫作習慣、固定產出、內容逐步精準化、組織架構成書,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慢慢達成。
三、反覆思考脈絡:
一本中文書大約需要6萬字,寫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現自己前後重複、矛盾、修改、翻新、再微調的過程。曾經好幾次我也忍不住停下來自我懷疑:「這樣真的會有人要看嗎?」
這個過程是正常的,發現矛盾沒關係,繼續寫、繼續改就對了,更何況,我們還會有出版社的專業編輯,用另一雙眼睛的視角來把關。
透過不斷反覆思考、自我推翻再整理脈絡的過程,作者本人對於這個專業主題的思考也會越加清晰,書寫完的時候,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也建立完成了,而書,是呈現這個知識體系眾多方式的其中一種。
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「成為暢銷書很棒,但千萬別為了暢銷因小失大」的觀點,這有點像是新聞媒體不該為了衝流量,而將新聞內容過度誇張化的概念,作者為了做出暢銷書,可能在內容編寫上不知不覺偏離了原本的專業,或甚至最後只是吸引到一群根本不會成為自己客戶的讀者。
比如說我這次寫的書「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」,推廣的是先建立語感的語言學習理念,強調透過改變方法來提升學習效果,但絕不是什麼「7天就能學好XX外語」的神奇偏方。
其實為了衝流量,或許「7天就能學好XX外語」這種書名更吸睛,但會吸來什麼讀者群呢?可能是一群不想投入時間、心力,只想不勞而獲的讀者,這些人當然不會成為未來找我學語言的客戶,這樣出這種書完全就是本末導致。
五、出書後的成長:
因為出書,許多以前沒機會碰到的場合、沒機會認識的人、沒機會合作的廠商,逐漸會找上門。可能會去上廣播、接受採訪、受邀演講、到企業分享、甚至開班授課、或異業合作。 只要這本書本身的內容是受肯定的,因為出書而在專業領域上的進階、成長或多或少都會有。
如果你:
哪些人值得考慮出書?
如果你:
1. 本質上樂於分享知識、經驗
2. 擁有一身專業希望系統化地推廣給大眾
3. 在你的專業領域已經小有成就希望建立威信
4. 多年以來夢想著自己的書能被放在書店架上販賣
那麼推薦你看看這本書「為什麼你該寫一本書」,讓這本書來幫助你完成出書的夢想。
後記:我的出書起點
對了,最近有些朋友私下問我,要怎麼樣才有機會被出版社看到,我的經驗是這樣的:
因為長期有在寫部落格,我前幾年總是想「嗯~總有一天會有出版社喜歡我的部落格文章,來問我要不要出成書吧!?」
一年一年過去,我甚至認識了幾個編輯,但什麼都沒發生。
2021年1月1日,我又把「出書」這件事寫在年度目標當中,我突然想通:「我創業過程中,哪一件事情不是主動爭取來的?出書這件事情,我為什麼要被動等待?
於是,稍微整理了一下手上已有的部落格文章、簡單分類,爬文找了一些其他人跟出版社提案的經驗分享,我就主動聯絡了因為企業講師好友卡姐某次邀請一起看劇,而認識的時報主編潔欣。
潔欣回覆可以約個時間見面聊聊,我再次整理了一下「當時能力能做出來的書籍目錄」,就這樣跟潔欣見面提案了。
有經驗的主編們,聊一下應該都能判斷,這樣的內容是否適合出成書,我照著潔欣的建議調整書的方向,提供兩篇試寫稿,讓她可以跟公司提案,接著就是等公司提案通過的回覆,取得出版合約。
目前這本書「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」,上市約2週,一直都在博客來語言類新書前3名,曾經有連續5天排在語言類新書第一。
所以,累積作品、主動出擊,然後,買這本書「為什麼你該寫一本書」來看,如果我在開始寫書時就讀到這本書的話,我想應該是可以省下一半的摸索時間,搞不好一樣的時間都能產出2本書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看完文章有想法嗎?歡迎理性討論,讓更多人一起成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