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

如何處理不愛主動發言的學生?



師訓課時有老師問我:「如何處理不愛主動發言的學生?」

30歲時,我會給各種教學技巧上的建議去處理這樣的學生,加分、口頭鼓勵、實質獎勵、開玩笑做球給他們...,各種方法。

40歲的現在,我的回答是:「為什麼一定要學生主動發言?安安靜靜地聽,難道就代表他們沒學會嗎?」
 

分享三個我自已去外面進修當學生時的現場案例。


一、課程不差,我只是懶得搶


那天上的是行銷之類的課,講師一樣有分組、計分、競賽,那天可能我也比較累,同時對講師的講授方式不太有感,沒什麼參與搶答的動力。

我選擇安靜地聽,記下對我的工作有幫助的資訊,搶答分數,一點都沒去在意。

小組討論我會參與,老師問問題我有在思考,老師問我我也會願意回答,純粹就只是懶得搶。
 

老師可以怎麼解讀:

學員懶得搶,有很多原因,可能他當天很累、可能他只是來看看這門課在幹嘛、可能他只是想了解一下這個產業、可能他大部分的知識都會了只是來複習、可能這個講師講話的調調跟他磁場不合,但課程本身仍是對他有幫助的。

搶答,也只不過是眾多參與學習的方式其中之一,學員安靜思考也是學、透過小組討論+書寫來整理當天上課資訊也是學、一起完成一個老師出的任務也是學,不搶答真的不會怎麼樣。  


二、怎麼搶都比人慢,那就算了吧


不太記得是什麼課程主題了,那個班上的所有夥伴大概都是激進派吧!搶答真的都很當一回事,我舉手的速度永遠比不上某幾位。

大概嘗試了三五次,發現自己就是搶不過別人,整個班人又很多,以我的速度大概很難被注意到,乾脆就不搶了,可能更能夠專心吸收資訊。

 
老師可以怎麼解讀:

如果一個班上有幾個特別外向出風頭的學員,整個課程很容易被這幫人牽著走,看起來場面熱鬧,其實沒參與的那些人心裡的小劇場更熱鬧。

「這麼愛搶都給你講,老娘才不在乎那些分數,那個獎品也才價值200台幣,幹嘛搶成那樣。」

「他們好強,講出來的答案都好棒,我還是算了看他們表演就好。」

「老師今天大概很難注意到我了,我今天就當分母好了。」

這種情況,講師要做的反而不是刻意製造公平的搶答機會,因為那些安靜不愛搶的基本上已經完全封閉了這種「要自己在眾人面前主動參與」的可能了。

講師要做的,是適時調整互動方式,偶爾改成直接指定某組某人發表,偶爾改成抽籤決定誰發表,偶爾改成用文字的方式來代替口頭產出,偶爾改成每組都錄一個影片傳到班級社群當作產出作品,偶爾改成靜態益智的遊戲設計來代替動態搶答。

課程設計本身就要照顧到不同類型的學習者,而不是等學生參與比例嚴重不平均的問題出現了,才一直去想要怎麼解決問題。  


三、搶得帶勁時,被老師制止很鬱悶


學生時期,在某機構補西班牙文,因為對西班牙文有強烈興趣和動機,不管老師問什麼我都想第一個回答,爭取最多的口語練習機會。

有時候老師會使用教學技巧,要舉手的我先等等,讓安靜許久的同學先回答。

一次兩次我ok,不過那些安靜的同學一直咿咿啊啊講不出來時,我很快就失去耐心,我覺得那是我可以拿來口說練習的時間,就這樣被吃掉了。

為什麼要為了公平,就強迫反應快的學習者配合等待呢?這個社會上比較積極努力付出的人,就是有機會取得更多資源不是嗎?

課堂中使用教學手段來維持表象的公平,真的就是公平嗎?


老師可以怎麼解讀:

這種並不是為了出風頭、而是有強大學習動機因此超級積極的學生,真的很考驗老師的智慧。

他們一點都不在乎分數、獎品,他們要的就是更多的練習機會,讓自己變強。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學習可能被反應較慢的同學拖累,就會心生不滿。

可以在分配任務時,提高他們的任務難度,偶爾讓他們發言時間長一點、表現時間多一點,然而畢竟還是一個團體課,偶爾需要控制他們,是因為每個人都有繳一樣的學費,不能讓團體課搞得好像為他一個人開的個人課。

如果這樣的學生的需求,已經超過團體課所能提供,我或許會建議他考慮高價一點的個人課,要老師的專注力100%屬於學生,學生必須要付出對等的金錢代價。



與其想辦法處理不愛發言的學生   不如直接調整教學設計


任何的教學技巧,真的都沒有標準答案,適合班級A的做法,搬到班級B有可能完全失敗,一切靠經驗。

這樣的經驗,沒有SOP,沒有標準答案,我不能告訴你如果學生一直搶著要回答,你就多點其他同學讓發言次數平均就好,現場有太多因素需要考慮,而年輕老師很可能連「觀察出現場有什麼其他狀況」的能力都還沒有。

這就是為什麼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理當得到更高的鐘點費報酬,因為經驗能讓老師在教學現場做出最適當的教學調整,即使台下學生暗潮洶湧,整堂課仍能順順地過。而經驗較少的老師可能一個不小心、做出一個錯誤判斷,就搞砸了那堂課的氣氛。

這也是教學好玩、令我著迷的地方,你以為你把技巧都學完了,你以為你學會了100種可以帶學生玩的遊戲,已經可以把課變得很活潑有趣了,才發現原來你才爬到半山腰而已,等你走到山頂往山的另一邊看去,原來還會有千百種大自然生態的存在,你想都沒想過。

因此,我不斷地開師訓課、同時也去其他單位上別人的師訓課,或各種領域的課。很多人說師訓課不用一直上,教學技巧就那些而已,我認為那要看你帶著什麼心態去上別人的師訓課。除了講師分享的教學技巧、手法,你還有沒有能力,看到課程背後的課程?講師怎麼將他的教學經驗系統化教給別人?會教課不代表你會教別人怎麼教課,就如同會說外語不代表你會教這個外語。

經驗如果只靠教學時數累積,太慢,而且你一個人能經歷到的也太有限。吸取別人的經驗,才能讓經驗累積又快又廣。

回到主題:如何處理不愛主動發言的學生?

不愛主動發言的學生一定有,與其期待那些安靜的學生主動發言,不如直接從課程設計改造去讓每種類型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。

動態靜態的活動穿插進行、反應型的活動和益智型的活動穿插進行、全班大型的互動和小組練習的互動穿插進行,都是可行的方法。

另外,老師自己在課堂上所有的行為要充滿彈性,可動可靜,可外放可感性,讓學員感到做什麼都是安全的、不會被批判的,那麼自然也沒有「特別去處理不愛主動發言的學生」的必要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看完文章有想法嗎?歡迎理性討論,讓更多人一起成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