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回答這樣的問題的時候,我常常反思過去的自己,同樣也是糾結在一些無謂的語法細節,備課白做工,給學生一大堆碎片例子,他們也吸不進去(哀悼那些做了大量無用講義的青春時光啊...)。
透過大量教課的經驗累積,我漸漸摸索出一套將解釋減到最低,將練習量盡量最大化的教學步驟。
步驟很單純,就這四個:輸入、模仿、練習、應用。
如何盡量讓學生專注在溝通,而非語法形式? |
一切都是為了「溝通」
為什麼是這四個步驟呢?我一直相信,大部分的學生學習新語言,首要目的都是為了溝通,應該沒什麼人是為了成為語法大師而來學語言的,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語言課,不小心變成語法課。
所以我會一直提醒自己,教語法的過程,也只是為了幫助學生多一種溝通的方式而已,所有的課堂練習,都應該具備溝通功能。
比如你學英文的現在進行式,不是為了把所有動詞+ing的形式都機械化地背起來,而是要在對的情境把它用出來,像是看到有人沒經過你詢問時就要拿你東西,你可以有點質疑地詢問What are you doing?像是看到同事在找東西,你可以問他What are you looking for?而不是背了一大堆ing,情境出現時也不會用。
換成外國人學中文的把字句好了,把字句是許多新手老師的魔王句型,還沒開始備課就覺得難了,相信我,帶著這樣的心情去教這一課,學生一定學不好,老師都覺得難了,學生怎怎麼會覺得簡單?我一直記得朱文宇老師說過這句話:「把字句這麼常用,既然常用,就不可能難到哪裡去。」
所以我會一直提醒自己,教語法的過程,也只是為了幫助學生多一種溝通的方式而已,所有的課堂練習,都應該具備溝通功能。
比如你學英文的現在進行式,不是為了把所有動詞+ing的形式都機械化地背起來,而是要在對的情境把它用出來,像是看到有人沒經過你詢問時就要拿你東西,你可以有點質疑地詢問What are you doing?像是看到同事在找東西,你可以問他What are you looking for?而不是背了一大堆ing,情境出現時也不會用。
換成外國人學中文的把字句好了,把字句是許多新手老師的魔王句型,還沒開始備課就覺得難了,相信我,帶著這樣的心情去教這一課,學生一定學不好,老師都覺得難了,學生怎怎麼會覺得簡單?我一直記得朱文宇老師說過這句話:「把字句這麼常用,既然常用,就不可能難到哪裡去。」
有意無意的「輸入」
繼續以把字句為例,現在教把字句,我一定都是從還沒教到那一課前幾天,就有意無意地在上課中講出這句話(感謝戴金惠老師某堂課的提點),因為這種不符合學生母語形式的句子,並不是你教他結構他就能馬上說出來的,而是需要經過時間一點一滴的吸收內化,才會慢慢變成自然反應。
所以我會故意在課堂上跟學生說「把字卡給我」、「把手機收起來」、「把作業給我」,搭配誇張的肢體動作,學生一定會配合指示把東西給你的,而因為你真的就只是要學生「把字卡給你」、「把手機收起來」這樣而已。
因為當天沒有要學這些句子,他們也不太會問你「老師,你剛剛說的『把』是什麼?」他們只是會隱約覺得,好像有一個”ba3“的聲音常常出現。
等到教到把字句那課,我們就要開始帶著學生,有意識地來模仿這個句子,但我也不會先講課本上的句型結構,像是「把+Object+Verb」這些結構說明,我通常是留到最後。
什麼叫模仿?所謂的模仿,是指「讓學生跟著老師做一遍一模一樣的事情。」 老師說個例句:「把手機收起來」,同時搭配「把手機放進包包」的動作,讓學生看完之後,照著說一遍,同時搭配動作做一遍,這就叫模仿。
有目的的「模仿」
等到教到把字句那課,我們就要開始帶著學生,有意識地來模仿這個句子,但我也不會先講課本上的句型結構,像是「把+Object+Verb」這些結構說明,我通常是留到最後。
什麼叫模仿?所謂的模仿,是指「讓學生跟著老師做一遍一模一樣的事情。」 老師說個例句:「把手機收起來」,同時搭配「把手機放進包包」的動作,讓學生看完之後,照著說一遍,同時搭配動作做一遍,這就叫模仿。
老師一直寫板書、學生抄板書;老師秀附上例句照片的精美PPT,一頁一頁念過去,學生只是一直聽;或是老師講解「把+Object+Verb」的結構,通通不算模仿。
模仿的過程可長可短,我會一直讓學生模仿到「不太需要思考也可以直接反應的地步」。
比如我讓學生反覆模仿「把手機收起來、把課本收起來、把鉛筆收起來、把錢收起來」這樣一直鬼打牆地說不停,然後我突然停兩秒,拿出一枝筆,假裝做出收進包包的動作,但嘴巴不開口,70%-80%的學生也可以馬上反應說出「把筆收起來」,這樣才算模仿階段完成。
接下來就進入練習階段,這邊的練習通常還是機械式的,不過會不斷帶換句子裡面的某個成分,比如「把___收起來」,中間的空格,就是讓學生自由代換。
有系統的「練習」
接下來就進入練習階段,這邊的練習通常還是機械式的,不過會不斷帶換句子裡面的某個成分,比如「把___收起來」,中間的空格,就是讓學生自由代換。
練習的形式很多,可以是老師對學生的問答;也可以是分兩兩一組,每個人都要說五句「把___收起來」給對方聽,並且搭配動作;也可以設計成遊戲形式,關於遊戲設計請參考: 這個練習的階段,主要是可以讓學生靠著自已的力量把整句話說出來,老師也可以以此鑑定學生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。
要注意的是,為了讓練習有效,老師請不要貪心,一次只讓學生練習一件事就好。「把」是新的字、「收起來」可能也是一陣子沒練習過的字了,「把___收起來」這個句式也是新的,學生大腦需要處理很多新資訊,空格裡面的字,拜託用超級簡單、學生早就已經很會的那些字去代換,等到練熟了,再換成新的單字,以免學生卡在生字,根本沒有腦力可以分配給思考新的句式這件事情。
最後就進入到應用階段,我通常會給一個「可以大量使用該句式」的情境,比如情境可以是出國前打包行李,媽媽在帶著孩子把東西一件一件放進行李箱,然後就指定角色,一個學生當媽媽,兩個學生當孩子,讓他們進行一段對話。
這時候不用要求每一句都是這個句式,畢竟真實人生中的對話,也不可能每一句都在說「把___收起來」,學生可以在中間穿插一些有的沒的,只要記得最後別走歪就好。
而應用階段的呈現,我自己通常是完全退出不打斷的,等學生講一個段落我才會給評語或糾正。學生也不能看任何形式的稿子、小抄、投影片,而是完全擺脫文字直接進行溝通。
要注意的是,為了讓練習有效,老師請不要貪心,一次只讓學生練習一件事就好。「把」是新的字、「收起來」可能也是一陣子沒練習過的字了,「把___收起來」這個句式也是新的,學生大腦需要處理很多新資訊,空格裡面的字,拜託用超級簡單、學生早就已經很會的那些字去代換,等到練熟了,再換成新的單字,以免學生卡在生字,根本沒有腦力可以分配給思考新的句式這件事情。
有情境的「應用」
最後就進入到應用階段,我通常會給一個「可以大量使用該句式」的情境,比如情境可以是出國前打包行李,媽媽在帶著孩子把東西一件一件放進行李箱,然後就指定角色,一個學生當媽媽,兩個學生當孩子,讓他們進行一段對話。
這時候不用要求每一句都是這個句式,畢竟真實人生中的對話,也不可能每一句都在說「把___收起來」,學生可以在中間穿插一些有的沒的,只要記得最後別走歪就好。
而應用階段的呈現,我自己通常是完全退出不打斷的,等學生講一個段落我才會給評語或糾正。學生也不能看任何形式的稿子、小抄、投影片,而是完全擺脫文字直接進行溝通。
最後才開課本 確認所學
練到這邊,我想這個語法的熟練度應該也差不多了,這時候我才會讓學生打開書念例句,這時學生可以靜下來將自己剛剛練習的內容,跟課本做個對照,念例句的過程,順便練習閱讀漢字。
如果前面的「輸入、模仿、練習、應用」有做出效果的話,學生念課本例句時,通常會有種「恍然大悟」的反應,一邊念一邊點頭,會問問題的也很少,非常有效省時。
如果前面的「輸入、模仿、練習、應用」有做出效果的話,學生念課本例句時,通常會有種「恍然大悟」的反應,一邊念一邊點頭,會問問題的也很少,非常有效省時。
備課時,跳出課本框架,直接以「學生學這個句型到底要拿來幹麻?」去思考,再開始思考「輸入、模仿、練習、應用」這四個步驟,就會非常具體。
老師接下來要克服的部分,是怎麼讓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專心不打混、怎麼讓學生練習順暢不卡住、以及怎麼設計應用的情境才會適合,這些我之後也會慢慢寫出來。
老師接下來要克服的部分,是怎麼讓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專心不打混、怎麼讓學生練習順暢不卡住、以及怎麼設計應用的情境才會適合,這些我之後也會慢慢寫出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看完文章有想法嗎?歡迎理性討論,讓更多人一起成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