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語言其實就是要拿來和人溝通,所以我對於「在課堂上用所學的語言互相聊天」,是持贊成態度的。只是學生是付學費來的,當然要有比跟朋友聊天高一等級的收穫,要不然學生去路邊找語言交換就好了。
所以我到目前的體會是,語言老師應該要做的是:有架構有組織地引導學生聊天,也就是大家印象中的會話課,這篇我就來談談我平常如何安排會話課。
因為團體班及個人班做法有很多不同,所以這篇我先以「個人班」為例來分享我的教法,團體班以後再談。
(我與我去年的愛爾蘭學生)
與生活相關、符合程度的話題
真的很初級的學生也是可以聊的,問他今天工作忙不忙、昨天晚上去了哪裡什麼的都可以,當然如果該堂課的生詞語法剛好有能套用的是最理想,比如要教的是「怎麼+動詞」這個句型,老師就可以問:「你昨天去哪裡了?是怎麼去的?你是怎麼知道這個地方的?你是怎麼回家的?」
課堂中間我也會隨時穿插短暫的聊天,例如教到「送」這個詞,我可能會放一張台灣百貨公司「買一送一」的廣告照片,然後跟學生聊他們買過什麼買一送一的東西,這些當然就不在課本裡面,但是是從教材延伸出來的話題,我不覺得會有離題的問題。
會不會有完全不愛聊天、很難聊的學生呢?當然有!個人班的教學,基本上都要客製化,學生付了一對一的學費,就要得到他最需要的學習。如果學生喜歡會話課,表示他覺得他有收穫,老師可以放心在課堂中穿插會話練習。
如果個人班學生不愛聊天只想按照課本學,相信老師怎麼想要安排聊天內容也是聊不起來的,就按照課本內容來走就好,慢慢再用些小技巧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。
跟朋友聊天,一定是想到什麼講什麼,朋友會互相打斷,朋友也不會在乎你講的內容是否完整有組織。
跟老師聊天就不同了,老師在聊天過程中的心思,都在想「怎麼讓學生講得更多更完整更痛快」,所以學生一邊在講,老師大腦都會一直高速運轉,盤算著接下來要怎麼問才能讓學生講更多,或是怎麼引導才能讓學生講出今天課本的句型,這絕對不是一般跟外國人閒聊可以得到的。
比如在這篇韓國歐爸的會話課《完美的備課教案 不如一個命中紅心的提問》當中,他只是提了一下自己曾到菲律賓遊學四個月,我後來就問了他一些問題引導他多講:
有層次的提問+引導
跟老師聊天就不同了,老師在聊天過程中的心思,都在想「怎麼讓學生講得更多更完整更痛快」,所以學生一邊在講,老師大腦都會一直高速運轉,盤算著接下來要怎麼問才能讓學生講更多,或是怎麼引導才能讓學生講出今天課本的句型,這絕對不是一般跟外國人閒聊可以得到的。
比如在這篇韓國歐爸的會話課《完美的備課教案 不如一個命中紅心的提問》當中,他只是提了一下自己曾到菲律賓遊學四個月,我後來就問了他一些問題引導他多講:
「你是什麼時候去的?」(語法:是...的...)
「你是怎麼決定語言學校的?」(語法:是...的...)
「你每天上幾個小時的課?」(語法:V+多久的+O)
「你每天下了課以後做什麼?」(語法:以後)
「菲律賓安全嗎?」(生詞:安全)
「菲律賓的交通怎麼樣?」(生詞:交通)
「為什麼是菲律賓?為什麼不是新加坡、馬來西亞?」
(從這一題之後,他就開始講他的改變人生故事了~)
最後重要的是,我會讓他自己獨立把整段話再講一次,基本上就是剛剛這七個問題的回答一次講完,讓他覺得其實他也能講很長一段話,雖然內容是一樣的,學生的成就感會很不一樣。
跟外國朋友聊天,朋友大多不會糾錯,反正聽懂能溝通就好,所以通常不知道自己講錯了什麼,還可以怎麼講會更好。而跟老師聊天,就會有不同的價值。
我的做法是讓學生講一個段落,邊聽邊記下需要修改的部分,等他講完,我就跟他討論剛剛我記下的筆記,先讓他自我糾正,不行的部分再告訴他怎麼改。
比如學生講出:「以前我不會用google地圖,所以都很多地方不可以去。」我就會先把它記下來,但不打斷學生。等學生講完一個段落,我拿我記的筆記給他看,問他:「這句話怎麼說比較好?」
通常學生這時候已經知道這句話是有問題的,我會讓他想一下,想不出來的話,再告訴他:「以前我不會用google地圖,所以很多地方「都」不可以去。」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他再自己講一遍,所以我會再問個問題讓他回答這句話,比如:「你以前為什麼不自己一個人旅行?」讓他回答:「以前我不會用google地圖,所以很多地方都不可以去。」這才算是真的學會了。
比如學生說:「自己去菲律賓學英文四個月以後,我喜歡『改變』」,我就可以抓著「改變」這個關鍵字再刺激他思考。問他:「那麼你要不要考慮改變,除了用Kakao以外,試試看用Line?」「那麼你要不要考慮改變,試試看出差的時候,用網路上中文課?」「那麼你要不要考慮改變,除了去餐廳吃飯以外,有時候去夜市吃飯?」
這樣一來,語言學習和檢視生活,其實就可以漸漸合而為一。畢竟課本上的文字如果沒有與生活連結,那麼他就真的只是課本上的文字而已,學生學習之後,也不會在學生的大腦中留存太久的。
會話(聊天)課並不是閒聊,而是有架構、有組織地口語交流,老師需要備課的功夫不會比較少,想話題、設計有層次的提問、有意識地讓學生使用生詞、預測學生反應並先準備備案等等,都需要準備。絕對不是只想個「今天我們來聊旅行」就坐下來閒扯。
老師的角色是「引導」學生多講以及「幫助」學生講得正確順暢,所以即使老師自己聽得心癢癢好想講講自己的事,也要稍微忍耐,至少讓學生先完整地發表完,再「簡短」分享自己的故事給學生,老師千萬不能講得比學生多!
會話(聊天)課要如何變得有料,其實老師就是要有一個核心想法在腦中:學生跟我聊完天,一定要能得到跟朋友聊天不同等級的收穫。
如果做到這些,那麼它當然可以是一門正式的語言課!
「你是怎麼決定語言學校的?」(語法:是...的...)
「你每天上幾個小時的課?」(語法:V+多久的+O)
「你每天下了課以後做什麼?」(語法:以後)
「菲律賓安全嗎?」(生詞:安全)
「菲律賓的交通怎麼樣?」(生詞:交通)
「為什麼是菲律賓?為什麼不是新加坡、馬來西亞?」
(從這一題之後,他就開始講他的改變人生故事了~)
最後重要的是,我會讓他自己獨立把整段話再講一次,基本上就是剛剛這七個問題的回答一次講完,讓他覺得其實他也能講很長一段話,雖然內容是一樣的,學生的成就感會很不一樣。
有技巧的糾錯+反覆
我的做法是讓學生講一個段落,邊聽邊記下需要修改的部分,等他講完,我就跟他討論剛剛我記下的筆記,先讓他自我糾正,不行的部分再告訴他怎麼改。
比如學生講出:「以前我不會用google地圖,所以都很多地方不可以去。」我就會先把它記下來,但不打斷學生。等學生講完一個段落,我拿我記的筆記給他看,問他:「這句話怎麼說比較好?」
通常學生這時候已經知道這句話是有問題的,我會讓他想一下,想不出來的話,再告訴他:「以前我不會用google地圖,所以很多地方「都」不可以去。」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他再自己講一遍,所以我會再問個問題讓他回答這句話,比如:「你以前為什麼不自己一個人旅行?」讓他回答:「以前我不會用google地圖,所以很多地方都不可以去。」這才算是真的學會了。
提供延伸思考的空間
這樣一來,語言學習和檢視生活,其實就可以漸漸合而為一。畢竟課本上的文字如果沒有與生活連結,那麼他就真的只是課本上的文字而已,學生學習之後,也不會在學生的大腦中留存太久的。
讓學生有明顯收穫的聊天
老師的角色是「引導」學生多講以及「幫助」學生講得正確順暢,所以即使老師自己聽得心癢癢好想講講自己的事,也要稍微忍耐,至少讓學生先完整地發表完,再「簡短」分享自己的故事給學生,老師千萬不能講得比學生多!
會話(聊天)課要如何變得有料,其實老師就是要有一個核心想法在腦中:學生跟我聊完天,一定要能得到跟朋友聊天不同等級的收穫。
如果做到這些,那麼它當然可以是一門正式的語言課!
看似輕描淡寫的提問技巧,卻是用心良苦、處處精心設計的安排與引導~當好的語言老師,這一技巧不可不練!
回覆刪除